台灣每年治療洗腎病人的健保支出,合計占健保支出的一成。去年九月衛福部健保會召開總額協商時,決定今年洗腎總額的成長率為百分之四,是近五年來洗腎總額成長率最高的一次,卻是健保署面對尿毒症病人持續增加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從健保開辦之初全台洗腎只有三萬人上下,如今已突破八萬大關,尿毒症病人激增除與人口老化、末期糖尿病併發腎衰竭有關外,是否也要思考某些醫師並未站在病人與家屬的立場,無法落實如同歐美將腎臟移植做為尿毒症治療首選,來減少洗腎病患人數;反而持續「養病人」,讓病患繼續接受洗腎,也未告知選擇換腎的好處,以致病人愈「養」愈多,並帶來健保財務負擔日益加重。
要避免洗腎只有兩個途徑,一是延緩腎臟病的進程,一是提供腎臟移植的機會。針對前者,健保署從民國九十五年起分別針對初期腎臟病及末期腎臟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鼓勵醫療院所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患者持續性的追蹤治療,這些年來已初具成效。至於後者,內科聖經Harrison教科書早已說明,換腎能讓尿毒症病人重獲新生,可有效提升病人生活品質與延長存活率。
根據健保署收集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五年間四千多名換腎病人及十六萬名洗腎病人的存活率分析,前者五年的存活率維持在九成,後者存活率僅有五成六。如果將觀察時間拉長,換腎病人的存活率在十年後存活率仍在七成五,但洗腎病人則勉強維持在三成。另外,以器捐中心登記換腎的尿毒症病人而言,經過年齡及性別的配對調校後,接受換腎的存活率比沒有等到移植的病人要高。這兩項統計的P值都小於零點零零零一,極具統計意義。由此顯示,洗腎的平均存活率幾乎不到換腎的一半,但有多少臨床腎臟科醫師願意告訴病人這項數據?
洗腎病患平均每年每人支出為六十萬元,而換腎病人則是卅三萬元(主要為抗排斥藥物費用)。鑑於國內活體腎臟移植手術個案一年只有百例上下,不如活體肝臟移植個案一年有五百例。因此,健保署配合器捐中心以「捨得」為宣導器捐的主軸,今年起鼓勵腎臟科醫師積極幫病人衛教及勸說家屬進行活體腎臟捐贈,只要病人同意接受移植,給付「照護團隊獎勵費用」五萬點,未來則會朝論質計酬來提升照護水準。
健保署過去投入龐大醫療費用於洗腎,我們更應該站在制高點以全方位角度來擬訂有效防治策略,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思維出發,不要繼續「養」病人,方是遏止健保財務繼續惡化之道。
0 意見: